本篇文章822字,读完约2分钟

      星期四,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主要以记忆、身份与罪恶为主题。

    瑞典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声明,称莫迪亚诺有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唤起“最为莫测的人类命运”。

    莫迪亚诺出生于1945年,母亲是一位比利时裔女演员,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经常缺席。莫迪亚诺1968年因出版小说《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Etoile)首度成名。他的很多虚构作品都深入挖掘“二战”后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些作品戏谑地使用侦探小说形式。他的若干作品被译为英文,但在欧洲之外并不广为人知。

    莫迪亚诺现年69岁,是第11位出生在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近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包括2013年的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2012年的中国小说家莫言、2011年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Tomas Transtromer)以及2010年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上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是1993年的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有声望、奖金最高的奖项之一,奖金为110万美元。文学奖的授予是基于作家的毕生创作,而非单独的某部作品。

    此时此刻,法国正试图在抵制变革的强大力量下全面调整社会模式。有人说,诺贝尔奖暴露了法国受教育程度极高的精英小群体和其他人群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

    在法国生活的英国记者彼得·冈贝尔(Peter Gumbel)最近写了一本关于法国精英主义的书。他说,虽然诺贝尔奖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觉得国家得到了认可,但两个人并不能反映国家全貌。

    “毫无疑问,法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顶层造就了一群极度聪明的人。这些人拥有获奖的能力,遵循大传统,而这就是法国的学校系统应该生产出来的东西,”他说。

    在提到这些奖项能否反击法国衰落论时,他还说,“法国人自己才是最唱衰法国的人。”